
一、學會工作概述
為適應食品工業新一輪變化,學會2019年以加大對行業與科技發展的戰略研究,強化政策咨詢力度;以專家優勢把握食品安全風險交流的話語權,深度參與健康轉型中食品營養相關政策制定;在跨界合作與學科交叉中,助推行業的產業化創新;培養和推出影響今后20年的年輕一代食品人;建設強大、可持續的自身為工作定位。截至2019年12月31日,在學會注冊的高級會員667人,團體會員單位146家。經本年度理事會、常務理事會審批,更名分會2個,成立分支機構2個。
主要工作和成果:
1、以承接政府轉移職能為途徑,拓展學會功能。學會繼續與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合作,2019年,完成24期食品安全熱點的風險解析工作,并合作出版了《食品安全風險解析》匯編(2014-2018年)和《如何吃得更安全——食品安全消費提示》(2018-2019年),在全國食品安全宣傳周期間發放;承接中國科協“食品科學技術學科方向預測及技術路線圖”項目,以戰略研究引領學科發展;第六次承接工業和信息化部消費品工業司關于《食品工業發展報告》編撰工作,以務實的頂層設計,服務于行業的長足發展;承擔中國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協會批準成立的“食品類工程教育認證專業委員會”的相關工作,并擔任秘書處的日常工作;牽頭及參與9項食品安全國家標準的制修訂,引導行業健康有序發展。
2、加大在食品國際組織中的話語權,提升國際影響力。攜手國際食品科技聯盟主辦2019年國際食品安全與健康大會,凝練共識,通過融合國際國內兩支力量,組建為我所用的“國家食品安全智庫”;通過與相關國際組織的合作,以“國際+”為導向,在國際舞臺上展現中國風采;在常務理事王碩教授擔任國際食品科技聯盟(IUFoST)執委的基礎上,再次推薦名譽副理事長饒平凡教授進入IUFoST主席團,提升我國食品科技界在國際上的話語權。
3、通過學術交流促進學術繁榮和產業創新。在益生菌、方便食品兩大領域搭建科企對接平臺,引領行業健康發展;通過第十六屆年會,集結食品科技支撐力量,夯實食品產業持續發展的科學基石,以科技創新引領中國食品工業的健康轉型;為滿足消費升級對產品創新的需求,加強與網絡平臺跨界合作,與美團、餓了么、阿里巴巴、小米及中國連鎖經營協會合作,打通新的網絡物流與食品業對接渠道;通過啟動基金項目,加速科企對接,促進成果轉化。
4、注重對青年人才的培養和托舉,強化人才梯隊建設。再次獲批中國科協青年人才托舉工程(2018-2020)項目的2個資助名額,助力青年科技人才成為國家主要科技領域高層次領軍人和高水平創新團隊的重要后備力量;以學會青委會為種子庫,黑龍江、河南等地方學會的青年委員會紛紛建立,以青年人才為主體的科企深入對接生態圈正在加速形成;與中荷乳制品、營養與健康相關領域合作,開展“未來科學領袖計劃”項目;通過學生校園創新競賽、“食品發展驅動力的尋找與探究”學生競賽等活動,培育行業的未來。
5、以“互聯網+”為理念,強化科普信息化建設,提升科普傳播力。持續八年召開食品安全熱點科學解讀媒體溝通會,邀請包括陳君石、孫寶國兩位中國工程院院士在內的10余位權威專家對熱點問題予以科學回應;承辦全國食品安全宣傳周“中國科協主題日”活動,活動以“智惠好生活 食安更健康”為主線,通過進行“食品安全進萬家”的啟動儀式、“禮贊共和國、追夢新時代-青年志愿者服務團隊”的宣誓儀式等活動,讓消費者了解日常生活和飲食中的食品安全科普知識;開展“食品安全進萬家”——進餐飲活動,以肯德基門店的餐盤紙為載體,在全國5000家肯德基門店進行發放,將食品安全科普知識直接傳遞給消費者。
6、在功能型黨委的引領下,繼續完善學會自身建設。體現民主辦會,在監事會的監督下,召開兩次理事長辦公會、一次理事會、兩次常務理事會,夯實組織工作基礎。
二、組織架構
(一)組織機構
(二)領導機構
理事長:孟素荷(女)
副理事長:
孫寶國(中國工程院院士、全國政協委員)、周光宏、朱蓓薇(女,中國工程院院士)、邵薇(女)、金征宇、丁鋼強、岳國君(中國工程院院士、全國人大代表)、吳清平(中國工程院院士、全國人大代表)、李寧(女)、石維忱、謝明勇、路福平
秘書長(兼):邵薇(女)
(三)監事會
監事長:賈志忍
監 事:潘迎捷、沈群(女)
(四)分支機構
工作委員會:
學術工作委員會、科普工作委員會、國際交流工作委員會、產業創新工作委員會、青年工作委員會
分會:
黃酒分會、兒童食品分會、有機酸分會、酶制劑分會、面制品分會、冷凍與冷藏食品分會、食品添加劑分會、食品機械分會、運動營養食品分會、大豆食品分會、特殊食品分會、果蔬加工技術分會、益生菌分會、食品營養與健康分會、食品產業信息化與智能技術分會、食品安全與標準技術分會、非熱加工技術分會、休閑食品加工技術分會、葡萄酒分會、食品真實性與溯源分會、傳統釀造食品分會
基金管理委員會:
食品科技基金管理委員會
三、黨建工作
2019年,學會功能型黨委和秘書處黨支部注重黨員的思想政治建設,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運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導實踐,推動學會工作取得新成效。遵循集體領導、民主集中,事前醞釀、會議決定的原則,做到依法依規辦會。所有重大事項均先通過黨委會審議后再提交理事會、常務理事會。秘書處日常工作遵照黨政聯席會議制度,對“三重一大”等事項進行嚴格審評。同時,還根據上級黨組織要求,開展創建先進基層黨組織、爭做優秀共產黨員等活動。2019年學會秘書處有一名黨員被評為“優秀共產黨員”,預備黨員轉正一名,發展預備黨員一名。
四、學會的主要工作
(一)智庫及決策咨詢
學會團結廣大科技工作者,目前學會會員中包括9位中國工程院院士,分別為:學會顧問: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總顧問陳君石研究員、中國檢驗檢疫科學研究院首席科學家龐國芳研究員;名譽副理事長:江南大學校長陳堅教授;副理事長:北京工商大學校長孫寶國教授、大連工業大學朱蓓薇教授、國投生物科技公司董事長岳國君教授、廣東微生物研究所吳清平研究員;常務理事:江南大學副校長陳衛教授;理事:中國農業大學任發政教授。
2019年,學會繼續承接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食品安全風險解析”和“食品安全消費提示”項目。全年總計完成24期食品安全風險解析,95人次專家參與;完成31篇“食品安全消費提示”。
牽頭及參與國家衛生健康委9項食品安全國家標準的制修訂工作。
第六次承接工業和信息化部消費品工業司《食品工業發展報告》的編撰工作并正式出版發行。
受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委托,歷時3年組織完成的《食品科學技術名詞》,于9月經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批準,進行了預公布。
承擔中國科協“食品科學技術學科方向預測及技術路線圖”項目,已完成總報告及7個分領域報告及相關技術路線圖的撰寫并交由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進行初審。
組織召開非洲豬瘟問題研討會,研判事件對行業發展的影響,并討論科學的解決方案。
(二)學術交流
1、主要國際學術會議
4月16-19日,學會與國際食品科技聯盟(IUFoST)共同主辦“2019年國際食品安全與健康大會”。會議圍繞八大食品安全與健康轉型中的新課題,精準對應中國食品安全與產業健康轉型的難點和焦點,為解決中國乃至全球的食品安全與健康問題提出更多科學路徑。
5月22-24日,在浙江杭州召開“第十三屆益生菌與健康國際研討會”,以“科技創新對接健康需求”為主題,重點就行業關注的話題展開深入探討,推動科技對接,引導產業健康發展。會上同期發布《益生菌科學共識(2019版)》。
2、主要國內學術會議
3月,分別在湖南省長沙市舉辦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面制品分會掛面行業研討會;在上海召開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食品添加劑分會2019年工作會;在上海市召開2019年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冷凍食品行業發展研討會,對行業發展及科技創新予以研討。
9月10-12日,在北京召開第十九屆中國方便食品大會暨方便食品展,大會圍繞“堅定的走價值提升之路”的主題,將食品科技創新與產業變革有效融合,以提質增效為中心,優化并加速調整產業結構,促進了全產業的轉型與價值提升。
9月21日,由學會青年工作委員會主辦、北京工商大學和《中國食品學報》雜志社共同承辦的“第四屆中國食品科學青年論壇”在北京召開。期間,青委會向全國食品科技工作者發出“中國食品青年科技工作者北京倡議”。
11月12-14日,學會第十六屆年會暨第十屆中美食品業高層論壇在湖北武漢舉行。孫寶國、朱蓓薇、吳清平、陳堅等4位中國工程院院士,以及來自國內218所高校、76家科研單位和海外28所高校的科技界代表,與近百家企業的代表齊聚江城。年會的強大影響力顯現出食品科技界在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的集結下,引領產業創新和科技發展的實力。
11月22日,與江南大學在江蘇無錫共同組織召開“2019未來食品論壇——植物蛋白肉和細胞培養肉制造技術高峰論壇”。來自政府部門、高校、研究機構、行業協會以及食品企業的代表聚焦食品創新,以促進植物蛋白肉、細胞培養肉等新型替代蛋白食品的開發等議題,對產業熱點、難點問題及推廣經驗進行廣泛交流。
(三)科普活動
1月3日,由中國科協指導,學會主辦的“2018年食品安全熱點科學解讀媒體溝通會”在北京舉行。國內眾多科研院校的食品科技界專家對咖啡真的“致癌”嗎等12個食品安全熱點進行了科學解讀。
6月20日,由中國科協主辦,國家市場監管總局指導,學會承辦的全國食品安全宣傳周·中國科協主題日活動在北京舉辦,此次活動以“智‘惠’好生活食安更健康”為主題,中國科協副主席、書記處書記孟慶海,國家市場監管總局食品安全總監王鐵漢到會并致辭,期間還舉行了“禮贊共和國、追夢新時代——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青年科技志愿服務團隊”宣誓儀式,來自學會青年工作委員會的青年科技志愿者上臺宣讀誓詞,表達了對投身科技研究、科學普及等事業的決心。
6月20日,在北京舉辦了“社會共治與資源共享”食品安全科普工作研討會。會議圍繞“社會共治與資源共享”主題展開了深入探討,并對新時代下如何更好地開展食品安全公眾科普出謀劃策。
9月,學會與百勝餐飲合作開展“食品安全進萬家”——進餐飲活動,在“全國科普日”期間,以肯德基門店的餐盤紙為載體,通過4000萬份餐盤紙,在全國5000家肯德基門店進行發放,將食品安全科普知識直接傳遞給消費者。
學會與北京青年報合作在北京朝陽區麥子店棗營南里社區、角樓圖書館開展科普進社區活動,專家進行專題科普與現場解答,并通過北京青年報、食今不昧公眾號等形式進行傳播。
2019年,學會加強對科普資源的融合和價值挖掘,在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的支持下,針對食品安全消費提示,創作了10部科普動畫,在全國食品安全宣傳周啟動日公開發布了3部。
2019年,組建了科普辟謠專家團并入駐中國科協科普中國辟謠平臺。在中國科協指導下,學會聯系行業相關專家,深入企業調研,從科學知識和生產實際出發,完成食品安全科普系列從書《黑芝麻 大營養》的編輯、出版。
(四)國際交流與合作
2019年,學會受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委托,與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共同承擔食品安全指標能力建設在中國的落地試點項目,并順利結題,項目成果將為提升國家食品安全監管能力提供重要科技支撐。
6月2-6日,應美國食品科技學會(IFT)邀請,學會代表團赴美參加IFT年會及交流,期間雙方圍繞中美食品界的發展情況以及未來合作展開討論,并就中美兩學會在刊物出版、會議等方面的合作進行充分的溝通。
10月7-13日,學會組織來自國內相關領域的企業代表赴德國參觀Anuga國際食品及飲料展覽會,了解國際食品發展的最新趨勢。
(五)技術經濟融合
依托學會專家資源優勢,充分發揮智庫作用,結合國家重大發展需求,通過對方便食品產業、益生菌產業等重點食品產業的科技引領,全方位助推產業科技供給質量提升。
在第二十一屆中國科協年會期間,承擔“黑龍江省食品和農副產品精深加工產業轉型升級研究”項目,發揮院士專家資源優勢,圍繞黑龍江食品和農副產品精深加工產業發展的瓶頸性、緊迫性問題,開展了系列調研活動,并形成調研報告,為地方食品產業發展把脈獻策。
(六)表彰獎勵
繼續推進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科技創新獎的推薦評審及表彰工作。最終經過嚴格、規范的評審程序,在學會第十六屆年會上舉行了2019年度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科技創新獎頒獎儀式。12位突出貢獻獎獲得者、15位杰出青年獎獲得者,以及首次設立的《中國食品學報》優秀論文獎獲得者受到表彰。
(七)人才培養
學會獲中國科協青年人才托舉工程第四屆(2018-2020年度)項目資助,經過嚴格的遴選工作流程, 2名青年學者獲項目資助。并于12月再次獲得第五屆中國科協青年人才托舉擬立項單位的2個推薦名額。
2019年,學會舉辦“2019年食品企業衛生設計培訓班”、“肉制品供應鏈微生物風險管理培訓班”、“發酵乳制品的衛生設計及質量管控研討會”等繼續教育活動,參加培訓人數達280余人次。
組織2019年度食品專業技術人員專業水平評價工作,有167名技術人員參與本年度的申報,通過嚴格的三審評價及統一筆試、面試程序,有157人通過相應級別的專業技術水平評價。本項工作也是學會為會員單位,特別是為民營企業專業技術人員的職業生涯成長指明了方向,極大地滿足了產業自主創新對人才能力的評價需求。
五、會員服務
學會科普與會員管理部負責會員的發展與服務。
針對會員的服務,主要包括:在年會、國際食品安全與健康大會、益生菌健康與國際研討會、方便食品大會等重要會議為會員提供注冊優惠;向高級會員、單位會員免費發放《中國食品學報》和各類學會出版刊物及《食品工業發展報告》(2018年度)。同時,面向會員的工作還包括開展食品專業技術人員專業水平評價、創新驅動助力工程、參與相關單位的科技成果評價及技術咨詢等活動。面向單位會員還開展了科普教育基地的申請。
六、期刊出版
學會主辦的中文學術期刊為《中國食品學報》,是代表我國食品科學技術發展水平,在業界形成重要影響的學術類期刊。它目前是中文核心期刊,中國科技核心期刊,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CSCD)核心庫收錄期刊,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數據庫收錄期刊,CNKI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收錄期刊;美國《工程索引》(EI)收錄期刊,美國《化學文摘》(CA)收錄期刊,英國《食品科學與技術文摘》(FSTA)收錄期刊,荷蘭《文摘與引文數據庫》(Scopus)收錄期刊。曾連續兩次獲得《中國科協精品科技期刊工程項目(2013-2014年度,2015-2017年度)》資助;承擔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領跑者5000—中國精品科技期刊頂尖學術論文平臺(F5000)”項目。
與中國食品工業(集團)公司共同主辦技術類期刊《中外食品》,指導行業變革與未來發展。讀者群面向相關政府部門、食品行業組織、食品企業和專家學者等權威人士。
七、組織建設
學會在中國科協前兩期“提能”項目取得成效的基礎上,通過申請并榮獲中國科協“世界一流學會建設項目”,有效激勵了學會的深化改革和創新發展。在黨組織的引領下,在理事會的領導下,在監事會的監督下,學會秘書處傳承老一代學會人忠誠奉獻的科學基因,在“有為方有位”理念的指導下,以民主辦會,夯實學會工作基礎。
年內召開兩次理事長辦公會、一次理事會、兩次常務理事會、兩次監事會,確?!懊裰鬓k會”。同時,通過組織工作會、中國科協創新驅動助力工程和專業技術人員專業水平評價等工作,與分支機構、地方學會實現聯動與交叉。
在分支機構建設上,為適應新時期對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的需求及民政部、中國科協對分支機構管理的要求,于4月和9月分別召開組織建設工作會、分支機構工作會。同時,學會成立傳統釀造食品分會、食品科技基金管理委員會,并將保健食品分會更名為特殊食品分會,同意大豆食品分會更名。
八、財務報告
本年度學會總收入3660.71萬元,其中:會費收入92.05萬元,業務收入3568.66萬元??傊С?044.60萬元,其中業務活動成本及管理費用3026.83萬元,稅金17.77萬元。
九、聯系方式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阜成路北三街8號9層
郵箱:cifst@vip.126.com
十、大事記
(一)食品安全與公眾科普
1.1月3日,學會第八次舉辦食品安全熱點科學解讀媒體溝通會,邀請權威專家對2018年食品安全的12個熱點話題予以科學解讀,對輿情話題趨勢進行了回顧分析。
2.1月7日,學會組織專家團隊赴河北省廊坊市味全食品有限公司,與味全相關人員就食品安全科普工作和品牌體驗館建設等事宜進行了交流。
3.2月27日,“中國食品安全指標能力建設項目”第二次小組討論會在北京召開。為進一步推動該項目的落地實施,4月18日,在2019年國際食品安全與健康大會期間召開了“國際食品安全指標體系圓桌論壇”。
4.3月8日,由經濟日報主辦,學會和中國經濟網、中國食品安全30人論壇承辦的2019“兩會議食廳”在北京舉辦。
5.3月19日,工業和信息化部消費品工業司在北京召開《食品工業發展報告(2018年度)》編寫啟動會,學會作為編寫牽頭單位,在會上介紹了報告的編寫框架(征求意見稿)。經過各參與單位的緊密協作,該報告在9月12日召開的第十九屆中國方便食品大會期間正式發布。
6.6月4日與6月13日,由學會組織的全國食品科普教育基地專家現場審評會在安徽青松食品集團與內蒙古伊利集團分別召開。
7.6月20日,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辦,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指導,學會承辦的“全國食品安全宣傳周中國科協主題日”活動在北京科學中心舉行。
8.6月20日,由國務院食安辦指導,學會主辦的“社會共治與資源共享”食品安全科普工作研討會在北京科學中心舉辦。
9.6月30日,由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指導,學會主辦的全國食品安全宣傳周·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主題日重點活動之一——“安全與環?!聽I銷通路的食品安全保障論壇”在北京成功召開。
10.6月,在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的指導下,學會將《食品安全風險解析》和《食品安全消費提示》匯編成冊,連續第四年在全國食品安全宣傳周期間公開印發,廣泛發行,受到各方好評。
11.8月30日,由中國科協、衛生健康委、應急管理部和市場監管總局等部委主辦,中央網信辦指導,學會等全國試點學會、權威媒體、社會機構和科技工作者共同打造的“科學辟謠平臺”在北京正式啟動。
12.學會于2019年承接了市場監管總局“食品安全消費提示科普動漫制作”項目。12月2日,學會與市場監管總局在北京組織專家召開了項目結題會。
(二)學術交流
1.就部分速凍水餃和豬肉制品中檢出非洲豬瘟病毒(ASFV)核酸陽性,為了解事件情況及科學面對這一問題,學會冷凍與冷藏食品分會于2月19日組織召開座談會,研判事件形勢并討論科學的解決方案。
2.3月15日,學會面制品分會掛面行業研討會在湖南省長沙市舉辦。
3.3月20日,學會食品添加劑分會2019年工作會在上海召開。
4.4月3日,學會冷凍與冷藏食品分會在上海召開冷凍食品行業發展研討會暨CIFST冷凍與冷藏食品分會理事長辦公(擴大)會。
5.4月16-17日,學會和歐洲衛生工程與設計組織共同主辦“發酵乳制品的衛生設計及質量管控研討會”。
6.4月17日,由學會、國際食品科技聯盟、國際食品微生物標準委員會共同主辦的“肉制品供應鏈微生物風險管理培訓班”在北京召開。
7.4月16-19日,由學會與國際食品科技聯盟共同主辦的“2019年國際食品安全與健康大會”在北京舉行。
8.4月25-27日,由學會休閑食品加工技術分會主辦的“第七屆中國休閑食品產業發展大會”在河南鄭州召開。
9.5月12日,由中國國際工程咨詢有限公司受國家發展改革委委托,聯合中輕食品工業管理中心、學會共同承辦的2019年中國品牌日活動——中國品牌發展國際論壇食品行業分論壇在上海舉辦。
10.5月22-24日,由學會主辦的“第十四屆益生菌與健康國際研討會”在浙江杭州舉辦。
11.7月18日,學會果蔬加工技術分會與沈陽農業大學食品學院共同組織召開第十三屆中國果蔬加工產業與學術研討會。
12.9月11-12日,由學會主辦的第十九屆中國方便食品大會暨方便食品展在北京召開。
13.9月21日,由學會青年工作委員會主辦、北京工商大學和《中國食品學報》雜志社共同承辦的“第四屆中國食品科學青年論壇”在北京召開。
14.10月22日和10月23日,學會和沃爾瑪食品安全協作中心分別于上海、北京召開兩期“食品安全最佳實踐交流會暨白皮書討論會”。
15.11月10-12日,由學會和歐洲衛生工程與設計組織(以下簡稱“EHEDG”)共同主辦的“2019 年食品企業衛生設計培訓班”在武漢召開。
16.11月12-14日,學會第十六屆年會暨第十屆中美食品業高層論壇在武漢成功召開,來自國內218所高校、76家科研單位和海外28所高校的科技界代表,與近百家企業的代表齊聚江城。
17.11月22日,與江南大學在無錫共同召開“2019未來食品論壇——植物蛋白肉和細胞培養肉制造技術高峰論壇”。
18.12月18日,組織專家在北京召開植物基食品研究及產業發展研討會。
(三)國際交流與互訪
1.3月5日,孟素荷理事長率隊赴日本京都,考察日清食品位于大阪與京都之間的新工廠。
2.應美國食品科技學會(IFT)邀請,學會于6月2-6日赴美國新奧爾良參加 2019美國食品科技學會年會暨展覽會。
3.7月8日,學會組織專家代表團赴荷蘭參加第五屆中荷乳業產業鏈安全保障研討會。
4.9月6-9日,學會應邀赴美國丹佛參加由AOAC INTERNATIONAL主辦的第133屆年會暨展覽。
5.10月7-13日,學會組織來自國內相關領域的企業代表赴德國參觀Anuga國際食品及飲料展覽會。
6.10月24-25日,學會應邀赴克羅地亞參加歐洲衛生工程與設計組織年會。
7.12月3-6日,學會組織專家團隊赴印尼考察金光農業資源有限公司棕櫚油可持續發展項目。
(四)行業創新與標準
1.1月14日,學會在京組織召開“玉米綠色精深加工關鍵技術創新與產業化應用”成果評價會。
2.2月28日,學會在京組織召開了“保健食品原料目錄研究專項課題”研討會暨第二次工作組會議。5月22日,學會組織召開了保健食品原料目錄研究專項課題第二次行業研討會。
3.4月17日,學會在京召開“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食品科技基金——雅培食品營養與安全專項科研基金”研討會,并于8月8日,召開“2019年度‘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食品科技基金——雅培食品營養與安全專項科研基金’啟動會與開題會”。
4.5月8日,學會在北京召開“新零售平臺與方便食品對接會”。
5.5月22日,學會邀請國家市場監管總局領導、行業專家、工作組主要成員在杭州召開《益生菌類保健食品申報與審評規定(試行)》項目專家評審會,對前期收集的意見進行了集中處理,并順利通過項目驗收。
6.學會組織對方便食品行業2018-2019 年創新產品進行綜合評價,并形成本年度行業創新趨勢。
7.7月18日,由學會主辦的“2019年度‘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食品科技基金——江中食療胃腸健康專項基金’評審會”在北京舉行。
8.8月12日,學會組成專家委員會,對石家莊君樂寶乳業有限公司主持的“悅鮮活低溫牛奶產品開發”項目進行了鑒評。
9.8月13日,學會在北京組織召開《食品安全國家標準乳粉》(GB 19644-2010) 修訂項目研討會。
10.8月29-31日,學會組織專家工作組赴浙江召開《真菌類保健食品申報與審評規定(試行)》項目修訂啟動會,并對當地相關企業實地進行了調研。
11.9月10日,學會在北京召開牽頭制定的《食品中丙烯酰胺污染控制規范》和《食品中鉛污染控制規范》兩項食品安全國家標準的工作啟動會。
12.9月11日,學會組織專家,在京召開好想你健康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的搖一搖(FD鮮榨維C果)創新產品專家鑒評會。
13.12月9日,學會組織相關專家在北京對南方黑芝麻集團黑芝麻糊智能化生產基地(容縣工廠)項目工藝技術規劃設計方案進行了會議論證。
14.12月13日,學會組織專家對天津春發生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與中國科學院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聯合研發的“植物蛋白肉”創新產品進行了鑒評。
15.12月19日,學會在北京組織召開《真菌類保健食品申報與審評規定(試行)》修訂項目工作會。
16.12月20日,學會組織專家對君樂寶乳業集團完成的“君樂寶嬰幼兒配方奶粉風險預警模型構建及應用”項目進行了鑒評。
17.12月,學會在北京分別召開了《發酵酒及其配制酒》(GB 2758-2012)、《食品中丙烯酰胺污染控制規范》和《食品中鉛污染控制規范》等3項食品安全國家標準的工作會議,討論標準制修訂內容和工作思路。
18.12月26日,學會組織專家以及相關企業代表在北京召開“食品微生物檢驗方法研討會”。
(五)出版
1.1-12月,學會出版《中國食品學報》12期、《中外食品》18期、《會員通訊》4期。
2.中國科協科普部與學會共同組織編寫科普讀本《咖啡物語》、《黑芝麻 大營養》正式出版。
3.承接工業和信息化部消費品工業司《食品工業發展報告》的編撰工作。
4.《中國食品學報》連續7年被美國《工程索引》(EI)收錄,已成為被EI收錄最早,持續收錄時間最長的食品類中文學術期刊。
5.《中國食品學報》雜志社于2019年正式啟動AMiner學術期刊精準推送項目。該項目是中國科協從其主管期刊中擇優遴選50種優秀科技期刊,進行精準推送服務試點工作。
(六)組織建設
1.1月22-24日,學會第三屆青年工作委員會在南京組織召開“食品科學研究熱點及趨勢研討青年沙龍暨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第三屆青年工作委員會三屆四次全體委員會議”。
2.3月22日,學會六屆五次理事長辦公會在上海召開。
3.4月17日,學會在北京召開六屆六次常務理事會。
4.4月17日,學會在京召開組織建設工作會,來自學會所屬21個分支機構以及18個地方食品學會的負責人參加了會議。
5.8月28日,學會在北京召開2019年第二次分支機構工作會議。
6.9月17日,學會六屆六次理事長辦公會于在北京召開。
7.11月12日,學會在武漢召開六屆四次理事會、六屆七次常務理事會會議。
8.12月28-29日,學會青年工作委員會主任委員辦公會在云南昆明召開。
(七)其他
1.2月18日,學會于北京組織召開了2019年推選院士候選人評審會及材料審核會。
2.作為第二十一屆中國科協年會前期組織院士專家深入黑龍江省調研的相關研究課題之一,學會組織的“黑龍江省食品和農副產品精深加工產業轉型升級研究”項目組于5月20-22日赴哈爾濱重點企業調研,并召開項目研討。
3.7月29日,食品類專業認證委員會2019年第一次工作會在北京召開,并于12月20日召開食品類專業認證委員會2019年第二次工作會。
4.5月29-30日,由學會青年工作委員會委員及青年科技工作者組成的“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科技志愿服務團隊”走進湖南省輕工鹽業集團、中國農業科學院麻類研究所和湖南忠食農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開展一系列科技志愿服務活動。
5.11月14日,食品類專業認證委員會聯合教育部食品教指委召開“食品類專業工程教育認證專題研討會”,由委員會掛靠在我學會的秘書處辦公室負責會議籌備和會務工作。
6.11月,學會與杜邦、盼盼、李錦記、安琪、恒順、三只松鼠舉辦的六項大學生創新競賽圓滿結束,并于第十六屆年會期間進行了頒獎。
7.12月,學會完成2019年度食品專業技術人員專業水平評價工作。